在逐章介紹我讀老子的心得之前, 先對《老子》一書做一概略的介紹
老子又稱《道德經》
《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 是「周守藏室之吏」(也就是圖書館館長)老聃所著. 《道德經》的道德並非儒家所強調倫理性之「仁義道德」, 而是道家著重自然性的「道」跟「德」. 下面我們就逐字來說明「道」, 「德」跟「經」.
一. 「道」是什麼?
1. 「道」是究竟真實—獨立而不改
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所謂的究竟就是最終, 唯一, 絕對的. 宇宙萬物都在變化之中, 是相對的存在. 「道」本身是永久常存, 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 不隨萬物生滅變化而有所影響, 是絕對的存在.
2. 「道」是萬物的根源—既內存又超越
第一章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四章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五十一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道」生天地萬物, 天地萬物不能離開道, 這是「道」的內存性.
「道」把天地萬物生出來之後, 不跟著一起變, 這是「道」的超越性.
《究竟真實》一書中提到
「內存界就是我們現在經驗到的世界, 主要包括人類與自然界. 但是人類及自然界本身不足以解釋自己, 要使內存界得以存在, 需要有一個最後的原因, 那個原因就是超越界, 因為它不是我們可以用言語表達, 用概念來掌握的.」
「超越界所指的是由於自因而恆存的『道』, 若無『道』, 則萬物無從存在; 若無萬物, 則『道』亦無由彰顯. 這就是『道』既超越又內存的性格」
二. 「道」有什麼特性?
1. 「道」無形無名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無形, 無法透過感官去接觸它.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 「道」是老子勉強給的一個名稱,
2. 「道」的規律性 -- 物極必反及循環返復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故強之;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 必故與之。 」
第五十八章: 「禍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禍之所伏。」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老子觀察到世事盡如禍福相因一般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 盛極而衰.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從萬物蓬勃的生長中, 也看出了往復循環的道理, 認為紛紛紜紜的萬物,
最後將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也就是「道」
三. 「德」是什麼?
「德」字與獲得的「得」相通,有二個意義:
1. 萬物的本性或稟賦
指萬物得之於道者, 「道」在創生的活動中, 內化於萬物, 而成為萬物之屬性. 因此「道」的內存性透過「德」的中介而實現.
2. 道的作用和表現
指萬物按照它的存在條件, 稟賦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形而上的「道」, 落實到經驗界, 其所顯現的特性而為人類所體驗, 所取法者, 都可說是「德」的範圍.
「道」為體, 「德」為用. 人可透過「德」的作用推知「道」的存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