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白話:
"情況安定時容易把握,情況尚無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化解,事物微細時容易消散。要在事情尚未發生前就處理好,要在禍亂尚未出現時就控制住.合抱的大樹,是從小芽苗長成的;九層的高台,是從一匡土堆起的; 千里的行程,是從腳底下跨出的。作為的將會失敗,把持的將會落空. 因此,聖人無所作為,也就不會失敗; 無所把持,也就不會落空。 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反而失敗。 面對事情結束時, 能像開始時那麼謹慎,就不會遭致失敗了。 因此,聖人要的就是沒有慾望,不重視稀有的商品; 想學的就是沒有知識,補教眾人所犯的過錯,以此助成萬物自己的狀態,而不敢有所作為。"
在這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這段文字強調防患未然的重要性,儘量預防問題的發生或在問題還小的時候,容易解決時將其解決掉,防止事端的擴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則強調萬丈高樓平地起,再偉大的事業,再長遠的路程,都要一步一腳印紮實地從頭走起做起。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則點出一般人的毛病,在事情或工作快結束之前,因快完成而鬆懈,結果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因此老子提醒大家要"慎終如始"才能無敗事,行百里半九十也是這個道理。
至於"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都是老子一書中多次提到聖人自道領悟到的道理,無為,無執,無欲, "復眾人之所過","輔萬物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