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經」是什麼意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系部》中說:「經,織也。從系,巠聲。」

 

「巠」、「經」兩字,首見於周代的青銅器銘文。 但金文中「經」的釋義為「經維四方」,也就是經營的意思。「經典」的說法,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的

 

先秦諸子中提到「經」的記載有:

 

《管子·戒》:「澤其四經。」

《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四經」就是「四術」,即「詩、書、禮、樂」。《荀子》將「經」作「經典」解。

那「經典」又是什麼?

 

南朝梁劉勰說:「經也者,恒久至道,不刊之教也。」所謂的至道就是真; 恆就是常; 鴻即大. 也就是近代學者熊十力說的: 「經者, , , , 大之謂也。」

經典就是講述恆常不變, 可大可久的真理.

 

《老子》或《道德經》對國家領導者而言, 是一本治理天下的經典. 書中所謂的聖人就是悟道的統治者, 能以道治理天下. 對公司領導者而言, 就是一本領導公司的經典. 對個人而言, 就是一本指引人生思想及價值觀的經典

 

老子不是應該姓老嗎?

 

關於老子的姓名, 陳鼓應教授《老子今註今譯》一書提到史記上傳文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從《莊子》:「天運篇」中先稱「老聃」, 後稱「老子」, 可知老子即老聃, 是可以確認的

 

但「老子」有二種說法: 一說「老」是尊稱,「老子」即後人所謂老先生的意思. 但個人對這種說法存疑¸ 因為從未在古籍上看到尊稱其他老者為老子的例子. 一說「老」是姓氏, 在氏族下面加「子」, 如孔子, 孟子等. 古有老姓而無李姓. 《世本》: 「顓頊子有童」, 《風俗通義》: , 顓帝子童之後., 《左傳》成公十五年: 「宋有司馬., 《左傳》昭公十四年: 「魯有司馬.」可證春秋有老這個姓, 但卻無姓李者. 或許「李耳」這個名字是由「老聃」二字轉出, 「耳」與「聃」字義相應, 而「老」和「李」古音相同. 或許「李」姓由「老」姓轉出, 就像荀卿轉為孫卿. 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老子的版本

 

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是三國魏王弼注的《老子》. 王弼父親王覬是建安七子王粲的族兄, 母親是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的女兒. 王弼是個天才, 據何劭《王弼傳》載, 「幼而察慧, 年十餘, 好老氏, 通辯能言. 十幾歲就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 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  註解了《老子》及《易經》這二部中國最有智慧的經典, 可惜天才不長命, 只活了24.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一大批帛書, 有帛書甲本跟乙本. 其中甲本應該成書於漢高祖劉邦之前, 因為沒有避劉邦的諱(「小邦寡民」). 而帛書乙本應該成書於漢文帝之前, 因為避了劉邦的諱但未避漢文帝劉恆的諱(「道可道, 非恆道」), 王弼的版本則二者皆避(「小國寡民」「道可道, 非常道」).

 

1993年湖北荊們郭店村戰國楚墓又出土了三種《老子》的竹簡摘抄本, 自述約當今文三分之一.

 

比較奇特的是我們看的王弼本「道經」在前, 「德經」在後, 而後來出土的帛書版跟王弼本相反, 「德經」在前, 「道經」在後.  往後逐篇的心得會同時列出帛書版及楚簡版以供參考.

 

我的《老子》心得主要是閱讀傅佩榮教授的《究竟真實》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註今譯》這二本書. 傅教授的書深入淺出, 容易入門. 陳教授的書廣納各代註解, 讓人對翻譯有所懷疑時, 可以參考古人的註解以澄清疑慮. 二人同是台大哲學系教授, 都是研究西方哲學, 功力深厚, 能以西方哲學的概念解釋《老子》的哲學思想. 而概念清楚正是西方哲學的長處, 讓讀者對《老子》思想之掌握有莫大的幫助.

 

傅佩榮教授在《究竟真實》一書提到「學習哲學最大的成效是: 人的思想能夠達到 『在變化的萬物之中, 找到背後不變的基礎』的程度」而「老子的學說, 也就是要人生寄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 由此觀照人間, 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當我們能夠透過老子的智慧找到永恆不變的基礎, 我們的心就能定, 就能如《莊子》「天道篇」提到的「一心定而王天下, 其鬼不祟」. 只要心定, 連鬼神都不能作祟, 更不用說因為外界瞬息萬變的現象而感到壓力及焦慮. 唯有發揮「道」給予我們的「德」, 順「道」而行, 才能逍遙自在.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