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論證是為何靈魂脫離人身之後, 憑什麼還能繼續存在而不消滅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
蘇格拉底認為應該追究以下問題:”甚麼東西生來是容易吹散的? 甚麼東西的散失是我們
當然要擔憂的? 又有甚麼東西是不怕吹散的? 然後我們是不是可以進一步問問: 靈魂屬於
那一類?” 接著他認為”混合或綜合的東西原是合併的, 合併的自然也會分解. 不是複合
的東西—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 自然是不可分解的.”… “一件東西如果不是復合的, 就
該始終如一, 永不改變. 複合的東西呢, 經常在變化, 從來不是同一狀態. 這該是最可能的吧!”
…”我們在辯證回答的時候, 把至真, 至美等抽象的實體稱作「真正的本質」. 這種本質是
永遠不變的呢? 還是可能會變的呢? 絕對的相等, 絕對的美, 一切絕對的實體, 真正的本質,
能有任何變化嗎? 絕對的本質都是單一的, 獨立的, 所以始終如一, 不容改變, 不是嗎?”…”
可是有許多東西, 例如人呀, 馬呀, 衣服呀, 或其他等等, 也用上了美呀, 相等呀這類本質的名
稱, 你認為這許多東西都始終如一嗎?它們不是恰恰和本質相反, 都時時刻刻在變化嗎?它們
自身或彼此之間從來不始終如一吧?”...
”這許多東西, 你看得見, 摸得著, 都能用感覺去認識. 可是不變的東西是無形的, 看不見的
, 你只能用理智去捉摸, 不是嗎?” 這裡蘇格拉底假定世界上存在的東西有兩種. 一種是看得
見的, 一種是看不見的.並歸納出「看不見的是不變的而看得見的老是在變」. 而靈魂和看不
見的東西更相像, 肉體和看得見的東西更相像. 靈魂憑肉體來觀察時, 憑藉的是感覺, 就被帶入
變化無定的境界, 糊裏糊塗, 昏昏沉沉像醉漢. “可是, 靈魂獨自思考的時候, 就進入純潔、永恆
、不朽、不變的境界…靈魂的這種狀態就叫智慧.”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 “靈魂很像那神聖
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變的. 肉體呢, 正相反, 很像那凡人
的、現世的、多種多樣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變化無定的”…”那麼, 肉體自然
是很快就會分解的. 靈魂卻相反, 它完全不可分解”…”到這裡, 蘇格拉底說明的為什麼靈魂
脫離人身後, 不會消失, 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本質之類的東西.
信仰或信念. “假如靈魂是處於這個狀態, 這純潔的、看不見的靈魂離開了人世, 就到那看
不見的、神聖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 靈魂到了那裏, 就在幸福中生氣(按:可能
是生存), 脫離了人間的謬誤、愚昧、怕懼、瘋狂的熱情, 以及人間的一切罪惡, 像得道者說
的那樣, 永遠和天神們住在一起了.”…”可是受了污染的靈魂, 離開肉體的時候還是不乾
淨的. 這種靈魂老跟隨著肉體, 關心肉體, 愛這個肉體, 迷戀著肉體, 也迷戀著肉體的慾望和
享樂. 這種靈魂以為世間唯獨有形體的東西才是真實, 要摸得著, 看得見, 能吃到喝到的, 可
以用來滿足肉慾的東西才是真實的.”…”這種靈魂和肉體掺合在一起了…”…”靈魂掺
合了肉體就給肉體鎮住了, 又給托著到這個看得見的世界來. 因為這種靈魂害怕看不見的
東西, 怕那另一個世界. 據說這種靈魂在陵墓和墳堆裏徘徊, 有人在那種地方看見過靈魂的
影子 . 那些靈魂脫離肉體的時候不純潔, 還帶著肉體的性質, 所以顯形了.”…”他們徘徊
又徘徊, 纏綿著物質的慾念, 直到這個慾念引他們又投入肉體的牢籠. 他們生前怎樣為人,
來世大約就轉生為同類性格的東西.”…”譬如有人一味貪吃、狂蕩、酗酒, 從來不想克制
自己, 他來生該變成騾子那類的畜生.”…”有人專橫兇暴, 來生就變成狼或鷹鳶”…”有
些人並不懂哲學或理行. 他們出於生性和習慣, 為人行事都和平公正, 恪守社會道德…”…
它們可能變成那種有社會生活、溫和的東西, 像蜜蜂呀, 黃蜂呀, 或是螞蟻, 或是再投生為人.”
緣故, 克制一切肉體的慾望; 他堅決抵制, 絕不投降. 別的人也克制肉體的慾望. 許多愛財的
人是怕窮, 怕敗了家產. 愛體面, 愛權力的人是因為怕幹了壞事沒臉見人, 聲名掃地. 可是愛
智慧的哲學家和他們都不同.”…”哲學家一心相信:愛好智慧能救助自己, 洗淨自己, 他們
不該抑制自己對智慧的愛好. 不論哲學把他們導向何方, 他們總是跟著走.”…”熱愛知識
的人開始受哲學領導的時候, 看到自己的靈魂完全是焊接在肉體上的. 它要尋找真實, 卻不
能自由觀看, 只能透過肉體來看, 好比從監獄的柵欄裏張望… 哲學呢, 讓人明嘹, 靈魂受監禁
是為了肉慾, 所以監禁它的主要幫手正是囚徒自己…哲學溫和地鼓勵這個靈魂, 設法解放它
…盡量離棄感覺, 凝靜自守, 一心依靠自己, 只相信自己抽象思索裏的那個抽象的實體; 其他
一切感覺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實, 因為種種色相都是看得見的, 都是由感覺得到的; 至於看不
見而由理智去領會的呢, 唯有靈魂自己能看見. 真正的哲學家就從靈魂深處相信, 這是哲學
的救助, 不該拒絕. 所以他的靈魂, 盡量超脫歡樂、肉慾、或憂慮、怕懼等等…”…”經過
這樣教養的靈魂, 在脫離肉體的時候不會消滅, 不會被風吹散, 不會變成沒有, 這都是不用
害怕的.”
看到這裡發現蘇格拉底所言跟「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竟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