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哲學的工具, 其地位相當於自然科學的「微積分」或社會科學的「統計」. 因此, 本書代序中
提到邏輯是智慧的鎖鑰. 但一般的邏輯教科書較為艱澀難懂, 《智者的邏輯》一書是我在Yahoo知識找到
有人推薦的邏輯書, 而本書也如其副標題所寫"邏輯入門的第一堂課", 內容淺顯易懂, 是一本深入淺出的
好入門書. 書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一章都有一些有趣的佚事或小典故做例子, 讓邏輯的內容不那麼枯燥
乏味. 只可惜本書已絕版, 我是在讀冊二手書找到的, 如果買不到, 台北市圖也可以借得到.
本書包含了形式邏輯的主要內涵, 共分為: 概念, 命題, 邏輯規律, 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 類比與假說, 論證與
反駁及邏輯史話等八篇. 曹興誠先生曾說過很多台灣人邏輯有問題, 只看藍綠不分黑白. 希望接下來本邏
輯書的筆記能增加大家對邏輯的了解.
第一篇 概念
1. 概念與語詞
概念是反應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所謂本質屬性, 就是決定該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並區別於其他事
物的屬性. 比如能思維, 能勞動並能製造工具是人類的本質屬性, 但高矮, 膚色, 性別等都是人類的非本質
屬性.
人們認識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事物的規律, 把握事物的本質. 而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把某一類事物的
本質屬性及非本質屬性區別開來, 然後把該類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 再運用適當的語詞來表達, 從而形成
概念. 所以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 概念指涉事物.
任何的概念必須借助語詞來表達. 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 語詞則是概念的語言形式.
概念與語詞的關係如下:
A. 同一個語詞能夠表達不同的概念
書中開篇的小故事提到汪倫是唐代安徽涇縣的一個隱士, 非常仰慕李白, 很想跟他交往. 他知道李白貪杯
且喜遊山玩水. 當他聽說李白正在漫遊江南, 就寫了一封慕名邀請的信給李白, 信中寫道: 「先生好遊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飲乎? 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看了很高興, 馬上動身前往, 結果發現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 既沒有成林的桃花 也沒有眾多酒店, 心
裡不是滋味. 汪倫知道李白有責怪之意, 便馬上解釋說信中寫的十里桃花是村中有個桃花潭. 而萬家酒店
指的是桃花潭西邊有一位性萬的人開的酒店. 李白聽後, 釋然大笑.
這個故事中汪倫就是利用「十里桃花」跟「萬家酒店」這二個語詞可以各代表二個不同的概念把李白騙
過來的.
B. 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
五四運動時期, 「賽先生」跟「德先生」這二個詞分別代表「科學」跟「民主」, 還有世說新語曹操望
梅止渴的故事, 讓後來有人把「梅子」叫做「曹公」都是不同語詞代表同一概念的例子.
C. 任何概念都必須通過語詞來表達, 但不是所有語詞都能表達概念
語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實詞都是表達概念的, 而虛詞一般不表達概念. 而連詞的並且, 如果, 副詞的
可能, 不, 介詞的在...之間, 大於, 是表達邏輯概念的.
概念與語詞之間互相關聯但不完全對應. 因此, 在使用語詞表達概念時, 要特別注意概念和語詞的各種不對
應的況, 及不同語境的要求, 力求用詞能準確地表達概念.
2.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件的本質屬性, 反映了物件的質.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物件的範圍, 反映了物件的量.
例如: 「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會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 它的外延式指古今中外所有的人.
明確一個概念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係如下:
A. 一個概念有什麼樣的內涵也就有何它相對應的外延.
因此, 要使一個概念明確, 首先要明確化它的含義, 也就是讓內涵明確, 然後才能準確指出它的外延範圍.
書中提到法國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國旅行, 到了某國邊境, 憲兵檢查登記時問他的職業. 雨果回答以筆桿謀
生, 結果憲兵就登記成筆桿販子. 這就是憲兵對以筆桿謀生這個概念內涵的理解與雨果不同.
B.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存在著一種反比關係
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 則其外延越小. 例如「中國青年」的內涵比「青年」的內涵多了一個「中國」屬性,
其外延則比「青年」要小, 也就是「中國青年」的人數比「青年」少.
概念的內涵就像篩子, 內涵越多, 屬性越多, 篩子就越密. 篩出來的結果就是外延的數量, 也就越少.
C. 概念在一定條件下有其確定的內涵和外延, 不能含糊不清, 這是概念的確定性
但在不同的條件下,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又是靈活可變的, 這是概念的靈活性.
概念靈活性的產生是因為客觀事物本身是會發展變化的, 反映這一事物的概念和內涵也會相應地發生變
化. 例如: 「封建」這個概念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期間, 就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天體」這個概念也隨
者天文學發展內涵及外延也跟著變化
D. 任何概念都是確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把概念僵化, 否定它的靈活性, 這是形而上學; 主觀任意改變概念的內涵和適用範圍, 否定它的確定性, 這
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書中提到從前有個丘浚的人, 有次到杭州一間寺廟. 結果廟裡的老和尚很勢利, 看他不像有錢有勢的人, 就
愛理不理. 而一個州將的子弟帶一班僕人來, 立即換上一副笑臉, 上前躬迎. 等這班人走後, 就問老和尚為
何差別待遇.
老和尚說:「阿彌陀佛! 你誤會了! 佛經上說『有就是無, 無就是有』. 我剛才也是『接是不接, 不接是
接』啊.」
丘浚一聽非常生氣, 從和尚奪過禪杖, 狠狠地打了他幾下, 說::「和尚莫怪, 如此說來, 我打是不打, 不打是
打了.」
故事中的老和尚就是藉著概念的靈活性, 來否認概念的確定性, 把有與無, 接與不接混淆起來, 從而進行
詭辯.
只有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都有準確的了解, 才能說概念是明確的.
~~待續~~
- Jun 28 Tue 2016 22:07
智者的邏輯(一)--概念之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