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二大支柱儒家與道家

 

雖然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 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效法的是《易經》的第一卦「 」卦, 乾」代表天, 《易經象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白話:「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 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斷奮發上進., 強調天體運行的自強不息.

 

道家效法的是《易經》的第二卦「 」卦, 坤」代表地, 《易經象傳》:「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白話:「大地的形勢順應無比, 君子因而厚植自己的道德來乘載萬物.」強調大地的隨順及包容萬物.

 

儒家強調主觀的意志, 具體表現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就算在天下無道的春秋戰國時代, 孔子周遊列國, 孟子作客梁惠王, 仍然不放棄行王道, 施仁政的機會, 這是儒家.

 

道家強調客觀的條件, 具體表現就是老子的「無為」莊子的「天下有道, 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 聖人生焉」 天下有道時, 是聖人可以成就事業的時候; 天下無道時, 是聖人保存生命的時候. 順時而為, 伺機而動, 這是道家.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而是沒有特別的意志, 順道而為, 順著自然的規律而為, 也就是不妄為. 一般人誤認道家的「無為」是消極的無所作為, 其實道家強調的是在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時候, 你有為也沒用, 成不了事. 但客觀條件成熟時, 順勢而為不但省力且能有所成. 《孫子兵法》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就是這個道理.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中自快,無為有國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意焉!」在天下無道的戰國時代, 就算莊子生活過得貧苦, 楚國宰相這人臣之極的高位, 亦不能讓他心動, 因為客觀條件不對, 聖人就算有能力, 也無法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道家人物張良在秦末群雄揭竿而起之時, 擇其明主劉邦而輔佐之, 推翻暴秦,拯救天下百姓於水火, 則是「天下有道, 聖人成焉」的最佳典範. 在《史記·高祖本紀》被劉邦譽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成功後退隱山林, 做到老子所言的「功成身退, 天之道」. 不像「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 淪落到「高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的下場, 二人都擁有極高的才能, 智慧決定結局的差異.

 

儒家重視仁義, 但重點在真誠, 否則很容易變成假仁假義. 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以降, 之後的歷朝各代充滿假仁假義的假道學, 就是因為高舉儒家旗幟的文人, 求的是功名與利祿而非以天下蒼生為念, 既不真也不誠, 讓孔子他老人家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道家強調無為, 但重點在智慧, 如果沒有洞察客觀條件是否成熟的能力, 能夠做到老子所謂的: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動以安之徐生?, 既有能靜之由濁入清, 亦能安之由動而生的能耐, 也稱不上道家.

 

因此, 傅佩榮教授認為四十歲前先學儒家, 四十歲後再學道家, 原意是年輕時應像儒家努力去闖. 有點像曾國藩所言: 「四十歲以前相信命運, 是沒有用的東西; 四十歲以後不相信命運, 是個蠢東西.四十歲前碰到困難, 可能尚無智慧區分是客觀條件不成熟還是主觀意志不夠, 能力不足. 如果學道家沒學通, 可能認為客觀條件不成熟不再努力突破, 而錯失成功的機會. 待四十歲後, 有較多的人生歷練了, 對自己的能力及限制也較有把握, 再學習道家, 提升智慧, 順道而為, 讓後面的人生過得游刃有餘, 逍遙自在.

 

 

學《老子》的用處

 

每當我跟人提到我最喜歡的書是《老子》時, 人們總是問我: 「學老子有什麼用? 中國古代的學問講究經世致用, 因此中國不管哲學, 歷史, 文學都有其實用價值. 歷史誠如呂世浩教授所言是帝王之學, 歷史之大用在於「了解人性, 提升智慧」. 那文學呢? 子曰: 「不學詩, 何以言? 孔子對他兒子孔鯉說, 不學《詩經》, 憑什麼講話. 可見古代要說話是要有文化涵養的. 還有韓愈受不了駢文的堆砌華麗, 內容空洞, 流於形式而發起了古文運動, 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 

 

那麼身為中國哲學中智慧最高經典之一的《老子》, 學了有什麼用? 既然大家都認為《老子》屬於中國哲學也非常有智慧, 那麼問「學老子有什麼用? , 就是問「學哲學有什麼用? 「智慧有什麼用? . 問完之後, 再問「學哲學跟學智慧為何非要學老子?

 

. 學哲學有什麼用?

 

哲學 Philo-sophia這個名詞來自西方希臘文; Philo是「愛」, Sophia是「智」, 因此哲學的字義就是「愛智」, 也就是愛好智慧的意思. 而哲學這個中文詞彙是日本人翻譯的

 

哲學探討的是人生三大問題:

人生從何來?
應做何事?
死歸何處?

子曰: 「不知生, 何知死? 如果從哲學的角度, 剛好跟孔子邏輯相反, 「不知死, 何知生?

如果不知到生從何來? 死歸何處? 生的目的為何? 怎麼知道此生應做何事? 因此, 要知道生從何來, 死往何處而有了「形上學」, 探討的是宇宙與人生的「實然」; 以「形上學」為基礎, 推出人生應做何事而有了「倫理學」, 探討的是人生的「應然」. 再由「形上學」及「倫理學」衍生出「理則學」, 「知識論」等等哲學課程中的三史六論.

 

有了以上的理解之後, 就可以知道學哲學的目的就是「定位宇宙, 安排人生」, 「無論對宇宙問題或是人生問題, 哲學都要從根本上著手, 提出根本的問題, 並且嘗試提出根本的答案, 以彰顯人生的意義及人生的目的; 指出完成此意義和目的的通路 (本段引用自鄔昆如教授所編《哲學概論》)

~~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