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念

3. 概念的種類

根據概念內涵與外延的 一般特徵, 可把概念分為許多種類:

A.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數量的不同, 可分為單獨概念普遍概念
    
     a. 單獨概念--外延只有一個單獨物件, 如「李白」,「辛亥革命」
     b. 普遍概念--外延包括了兩個以上乃至無數的對象, 如「國家」,「學生」

B.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是否為某一類事物的集合體, 可分為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

    集合體某一類事物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如森林, 人類等. 集合體的屬性只為集合體本身所具有, 不為
    組成該集合體的分子所具有.

    a. 集合概念--外延指向集合體的概念, 如「森林」
    b. 非集合概念--外延指向非集合體的概念, 如「樹木」, 「花」

    要確定一個概念是否是集合概念, 有二方面的要求:
   
    a. 看它相對於什麼而言.

      「森林」相對於「樹木」是集合概念, 但「森林」相對於「熱帶森林」又是非集合概念

    b. 要看人們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它

        「張三是人」的人是非集合概念, 指的是一個具體的人;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的人是集合概念, 指
          的是整個人類.

    可見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是否為集合體, 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 

C.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物件事物本身還是事物的某種屬性, 分為實體概念屬性概念

    a. 實體概念--以具體事物為反映物件的概念, 如「民主制度」,「自由」
    b. 屬性概念--以事物的某種屬性為反映物件的概念, 如「正確」, 「進步」

D.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是事物具有還是不具有某種屬性, 分為正概念負概念

     a. 正概念--如「正義戰爭」, 「勇敢」
     b. 負概念--如「非正義戰爭」, 「不勇敢」

上述概念是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的, 目的在於瞭解概念的各方面特徵. 一個概念可以作不同的分類. 例如「教
師」是一個普遍概念, 又是一個非集合概念, 也是一個實體概念和正概念.


4. 概念外延間的關係

邏輯學是從外延方面來研究概念間的關係, 根據概念的外延有無重合之處, 可把概念間的關係分為相容
相容
二種.

相容關係指二個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部分重合, 因此概念的相容關係又可分為同一關係, 屬種關係
叉關係
三種.

A. 同一關係--指兩個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因此又叫全同關係.
   
    書中引用了一篇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評語中, 提到「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這位巨人」, 「這位科學巨
    匠」 等詞語表達的是全同關係的概念, 都是指馬克思.

    由於同一關係的概念所指外延相同, 而僅有內涵不同, 在說話寫文章時, 往往可以替換使用. 這就是語言中 
    使用代名詞的邏輯依據.


    適當採用幾個同一關係的概念來說明同一物件, 可以揭示物件的豐富內涵, 因而反映出來的物件是立體的,
    不是平面的, 從而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同一物件的認識.

    古代為了避諱而採代用說法十分常見, 書中提到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提到: 有一位縣官叫田登, 有
    次元
宵節依慣例要上燈, 由於:「點燈」與「田登」諧音, 擬文告時為了避諱, 就寫成:「依例放火三日」.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B. 屬種關係--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之中, 而且僅僅是另一個外延的一部分. 外延
    大
的是屬概念; 外延小的是種概念.

    司馬光的夫人要上街觀賞花燈, 司馬光說:「家中有燈,  何必出去看燈?」. 夫人又說要出去看遊人, 司馬
    光說:「家中有人,  何必出去看人?」 
   
    司馬光以屬代種, 把夫人使用的種概念(花燈, 遊人)偷換成屬概念(燈, 人), 故意阻止夫人出門. 這種老公
    真是欺負人.

C. 交叉關係--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

   「工人」與「婦女」之間就是交叉關係.

    使用交叉關係須注意:
   
    a. 交叉關係的概念一般不應並列使用. 如「參加大會的有基層同仁和倉儲員工」, 其中基層同仁和倉儲
        員工是交叉關係, 造成概念的混亂
    b. 交叉關係不能表述為屬種關係.

不相容關係指兩個概念在外延上完全不同的關係, 可區分為矛盾關係反對關係.

A. 矛盾關係--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 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於屬概念的外延, 沒有第三種可能.
    
    書中提到韓信墓前有副對聯:「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韓信能官拜大將軍, 是由蕭何向劉邦保薦,
    最後設計他落網的也是蕭何, 即所謂「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韓信曾受漂母一飯之恩, 但被呂后誘捕
    斬首. 這副對聯中的「生」與「死」; 「存」與「亡」就是矛盾關係.

B. 反對關係--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 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於屬概念的外延, 還有其它可能.

    有個人很喜歡下棋, 人家問他輸贏如何. 他回答:「第一局我們有贏; 第二局他沒有輸; 第三局我要和他
    不肯.」

    這句話中的「輸」跟「贏」就是反對關係, 因為還有「和局」這個可能.


5. 概念的概括與限定

A. 概念的限定--概念的限定是增加概念的內涵, 使外延較大的屬概念過渡到外延較小的種概念的一種邏輯
     方法.

    通過對概念的限定, 可把一般性的概念加以具體化, 使概念的表達明確.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這個方法:

     蘇東坡有次到某寺廟遊玩, 老和尚不認識他, 又見他衣著簡樸, 就很怠慢的說了一聲:「坐!」, 接著向小
     和尚揮揮手說: 「茶!」, 後來見他談吐不俗就請他到廂房去談, 老和尚一改怠慢的口氣說:「請坐!」, 並
     叫小和尚:「敬茶!」. 最後發現他就是蘇東坡時, 就連忙起身請他到客廳說: 「請上坐!」, 並趕快高呼小
     和尚: 「敬好茶!」

     等蘇東坡要走時, 老和尚恭請他題副對聯, 蘇東坡微笑著用老和尚的話寫了一副對聯:

    坐, 請坐, 請上坐
    茶, 敬茶, 敬好茶


B. 概念的概括--跟概念的限定相反, 減少概念的內涵, 使外延較小的種概念過渡到外延較大的屬概念

    楚王有次打獵, 不甚把弓丟掉了, 隨從要去找, 楚王說:「不用了, 楚人失, 楚人得.」. 孔子聽到後說:
  「楚王仁義還沒做到家, 應該是人失, 人得, 何必一定要楚國人.」但書中沒提到老子這段, 老子聽到
    說:  「失,得」得弓者何必要是人呢? 境界更高.

概念的限定和概括是人們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但要對概念限定和概括得正確, 必須遵守兩條規則:

A. 限制後所得的概念, 必須是原概念的種概念; 概括後所得的概念必須是原概念的屬概念. 也就是說,
    不具有屬種關係的概念不能限制和概括.


B. 外延最小的種概念不能再限定, 因為它下面再沒有種概念; 外延最大的屬概念不能再概括, 因為它上面
     再沒有屬概念了.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