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智慧有什麼用?
「智慧」有各種不同的定義, 大家的看法也莫衷一是. 個人對「智慧」下的定義是「洞察宇宙人生的實相, 適當安排人生完成天命」所謂的天命也就是人生的意義及目的. 曾仕強教授的「人生只做三件事」演講當中提到人生要做的三件事就是:
1. 知道自己這一生為何而來? (目的)
2. 知道要怎麼做? (方法)
3. 知道要怎麼愈做愈好? (改善)
其中的第一件事也就是我所謂的「天命」,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傅佩榮教授在《解讀易經》一書曾提到人一生的學的就是智慧, 德行跟能力.那為何要學智慧, 德行跟能力? 我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明.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 下一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進到上一層的需求. 人類要生存首先要被滿足的是最底層生理的需求, 至少要先填飽肚子. 填飽肚子之後接下來就是安全的需求, 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不受到野獸的攻擊. 有安全感後接下來就是社會的需求, 尋求愛與歸屬感. 有了歸屬的群體後, 就希望被尊重. 受到群體尊重後, 最後尋求自我實現, 也就是實現自我人生的意義及目的, 也就是實現自我的天命.
能力重要性在於謀生, 在於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以一己之力貢獻社會之所需, 取得自身生存所需之報酬. 能力又分為知識, 技能及才藝, 運用知識謀生者為勞心者; 運用技能謀生者為勞力者; 運用才藝謀生者為藝術工作者. 知識或技能目前是西方的科學的強項, 因為西方科學強調方法論, 容易做系統化的學習及複製.
德行在個人為被尊重之所需, 在社會則有助於社會和諧. 德行是宗教及哲學的範疇, 宗教上是教義, 教規, 戒律; 哲學上則是「倫理學」, 儒家的《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四書都屬於德行的範疇.
智慧則為人生自我實現, 自我完成之所需, 也自然會受人尊重. 唯有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 才有機會了解自我人生的目的, 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 知道孰輕孰重, 做出正確的選擇, 運用上天所給的天賦及自我的能力完成人生的目的. 智慧是宗教及哲學「形上學」的範疇.
哲學跟宗教的區別在於哲學要人透過理性自己努力站起來, 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因此歷代的哲學家都承受極大的壓力, 但他們認為這種承受是值得的, 因為哲學會讓人感覺生命具有一種獨立的尊嚴. 因此尼采說:「宗教是弱者的哲學.」但尼采最後瘋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 逐漸體會到有宗教信仰不是件壞事. 老子說:「柔弱勝剛強」, 強者或弱者都不重要, 重點要能好好的活完這一生, 哲學跟宗教都只是手段, 智慧才是目的.
西方哲學在希臘三哲到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奧古斯丁跟多瑪斯都還有「形上學」及智慧的成分. 從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之後到現代, 在康德的「人只能認知現象, 無法認知物自身」的不可知論主張之後, 大部分的西方哲學就只剩下知識而無智慧的含量. 因為智慧不只是現象之理解更有實相的洞察, 而所謂的「物自身」就是實相, 不應因為感官無法經驗就否定. 過去感官也無法觀察到DNA, 但現代科學證明了DNA的存在. 就算把構成人所有物質組合起來, 也無法產生一個有生命的人, 其差異是否為靈魂尚無定論, 而此靈魂之靈性是否可以主體感性及理性所構成知識論以外的方法悟「道」也不可知. 既然無法證明其不存在, 那就有存在的可能. 那否定宗教或哲學形上的部分就是自我設限, 無法接近真正的智慧.
三. 學哲學跟學智慧為何非要學《老子》?
學哲學跟學智慧當然沒有非要學《老子》不可, 只不過對中華民族來說, 學《易經》, 《老子》, 《莊子》等中國傳統的哲學是較好的選擇, 因為這是中國土地上自然發展出來的文化跟價值觀.
西方哲學強調的是邏輯上的推論, 從前提推到結論, 中國哲學則是直指核心告訴你結論, 但沒告訴你中間的過程. 所以西方哲學講求超越, 後人以超越前人的見解為目標. 中國哲學則是把經典當作答案, 後人以找出經典為何這樣說的理由加以註解, 《易經》跟《老子》都有這樣的特性.
舉例來說, 西方哲學中所謂的「自因」就是「我是自己的原因」, 「他因」就是「別的人或事物是自己的原因」. 宇宙間所有人事物都是「他因」, 一路往前推一定有個開始, 而這個開始就是「自因」. 而「自因」一定是永恆的, 因為如果不是永恆, 那在他之前就一定還有其他的東西, 那就不是「自因」了, 這就是西方哲學推論出上帝的過程. 那中國哲學呢? 《老子》直接就講「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所謂永恆一定是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身為萬物來源的「道」一定是永恆, 因此會「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直接告訴你結論, 沒有中間推理的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 當西方哲學出現經驗主義跟理性主義分別強調感官經驗及人類理性在知識論的重要性而僵持不下時, 集大成的康德提出知識是由主體感官的感性作用將客體變成現象(已經不是原來純粹的客體, 而是透過感官作用產生的印相), 再透過主體理性的判斷作用形成知識. 因此人只能認識現象, 而不能認知物自身(純粹的客體或實相). 而《老子》講「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為微」, 直接就告訴你「道」是本體, 是實相, 因此不能透過感官認識, 所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所以說中國哲學跟西方哲學只是方法, 取徑不同, 是「一致而百慮, 殊途而同歸」. 而《易經》跟《老子》在人類思想或智慧的層次上, 佔有最高的位置, 我們不應妄自菲薄.
中國學問講究經世致用, 中國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 得位時, 能做個「兼善天下」的「聖人」; 不得位時, 能做個「獨善其身」的「君子」. 《易經》, 《老子》跟 儒家的四書都有這樣的目的. 《老子》一書的「聖人」就是悟道的統治者.
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從清末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學船堅炮利, 百日維新希望學習西方政治, 經濟到民國五四運動進一步學習西方文化到現在已經遇到瓶頸. 西方的科學方法可以用來補我們的不足, 但我們不能連文化的根都刨掉, 不論好壞, 一律學西方. 現在是返回中國古代經典, 從先人智慧的老根中, 融合西方的科學方法, 長出新枝的時候了.
中國歷史第三次鉅變
呂世浩教授在網路公開課程中提到我們現在正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三次鉅變.
他說: 「歷史的本質就是『變』, 時間好似一條長河, 時時變異, 剎剎生新. 『鉅變』不僅是政治上的改變, 而是包括政治, 經濟, 文化, 制度, 社會, 階級等等, 全部推翻重來, 這就叫做鉅變.
活在鉅變時代的人們, 往往具有一種共同特徵, 那就是價值觀的混亂和迷茫. 這是因為舊的文化已被推倒, 新的文化又尚未穩固. 在新舊交替之間, 各式各樣的思想都會出現, 人們不知何所適從, 對於什麼是正確的? 什麼是不正確的? 似乎沒有定論, 這就是鉅變的最大特徵.」
在這個價值觀的混亂和迷茫的鉅變時代中, 對我而言, 《老子》就是「人生路上的北極星」, 引導個人走向人生自我實現, 自我完成的道. 讓人自道而來, 順道而行, 死後回歸於道. 在物欲橫流, 心靈空虛, 瞬息萬變, 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 讓我們藉由學習中國古老經典的智慧, 重建正確的價值觀.
~~全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