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

 

"所作為,是無所作為;所從事的,是無所事事;所品味的, 是淡而無味。 大小多少不必計較,以德行來回應怨恨。解決困難,要在它還容易的時候;成就偉大,要在它還微小的時候;

 

天下的難事, 一定開始容易; 天下的大事,一定開始於微小。 因此聖人從不自以為偉大,所以能夠成就他的偉大。  輕易就許諾的, 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種困難。 因此,聖人總把事情看得困難, 以致最後毫無困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王弼注:"以無為為居, 以不言為教, 以恬淡為味, 治之極也" 這是統治者的最高境界老子書中許多描寫聖人也就是悟道統治者的作風, 傅佩榮老師認為我們不必然成為統治者, 但可以透過學習老子成為自己生命的統治者.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一般誤認以德報怨是孔子的主張, 其實孔子主張的是以直報怨.  "論語憲問篇"中的"或曰: 以德報怨, 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儒家講的是真誠, 如果以德報怨, 將何以報德

 

那老子為何主張以德報怨, 是因為"和大怨, 必有餘怨" (老子第七十九章),  老子常直指事情的本質, 提出終極的解決方案, 但礙於人性, 卻是不易實行. "小國寡民"的理想國 (老子第八十章), 聖人之治的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老子第三章), 都是不易實行, 可仔細想想或許才是解決人類問題的根本之道以德報怨一樣是很難的修為社會上有一些少數至親被殺害的人原諒犯人, 大多是有很強宗教信仰的人或許必須這樣, 自己受難的心靈才能獲得釋放. 但幾人能做到?

 

"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謂的 "divide and conquer" , 通常我們會把一個比較難或大的問題切成較小較容易的事來一件一件處理掉.   在做大事前, 一定已將小事處裡得很好而聖人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偉大的事, 通常是認為自己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反而成就了他的偉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凡很容易就應允許諾的,很少能守信;而做事時, 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會遇上各種困難。

 

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聖人對事謹慎, 寧願先把事情看得困難一些, 事先想好可能的問題及對策

 

最後比較不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