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念
6. 概念的劃分
被劃分的概念稱為劃分的母項; 劃分後所得的概念稱為劃分的子項; 進行劃分時所採用的標準稱為劃分的
根據
所謂劃分就是按照一定的劃分根據, 將母項劃分為若干子項, 從而揭示母項概念外延的一種邏輯方法.
根據劃分所包括的母項和子項的層次不同, 劃分可分為一次劃分和連續劃分.
子曰:「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 友直, 有諒, 友多聞, 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 有變佞, 損矣.」就是連續劃分, 先
將朋友分為益友與損友, 再把益友及損友個分成三類.
要對概念進行劃分時, 必須遵守以下劃分的規則:
A. 每次劃分的根據必須同一
如果劃分的根據不同一, 劃分的結果就會混亂不清, 犯了「混淆根據」的邏輯錯誤.
比如說:「在我們時代必須分清三種不同的戰爭: 世界戰爭, 局部戰爭, 人民起義戰爭.」這種劃分採用了
兩個根據: 一是按戰爭的規模; 一是按戰爭的性質, 犯了「混淆根據」的邏輯錯誤.
B. 劃分必須是相稱的(comprehensive) -- 劃分所得的個子項的外延之總和必須等於母項的外延.
劃分不全--子項外延之總和小於母項的外延, 造成有些屬於母項的物件被遺漏.
例如: 在「文學體裁分為詩, 小說與戲劇」中就缺了散文這個子項
多出子項--子項外延之總和大於母項的外延, 造成有些不屬於母項的物件被當作子項.
例如: 在「文學體裁分為詩, 小說, 戲劇, 散文, 音樂等」中, 音樂不屬於文學的體裁, 是多出的子項.
C. 劃分的子項應是互相排斥的(exclusive) -- 各個子項之間是不相容的關係, 否則就會犯了「子項相容」
的錯誤.
例如: 在「今天參加大會的有工人, 農民, 學生還有青年」中, 工人, 農民跟學生中有一部分是青年, 犯了
「子項相容」的錯誤.
劃分是人們常用的一種使概念明確的邏輯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是明確概念的外延, 使人們了解概念能夠適
用於那些物件, 這對於在學習, 科研和日常工作中正確地理解概念, 準確地表達概念具有重要意義.
7. 定義
通過給概念下定義, 就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物件的本質屬性. 從而明確了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區別, 明確
了這個概念的內涵.
定義是由被定義概念, 定義概念和連結項三個部分組成的.
被定義概念就是通過定義來揭示其內涵的概念, 定義概念就是用來揭示被定義概念內涵的概念.
在中文裡, 定義的連結項常常用 「....即....」, 「所謂....就是....」來表示.
例如: 「人是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中, 「人」是被定義概念, 「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
是定義概念, 「是」是定義連結項.
給概念下定義最常用的方法是屬加種差
公式: 被定義的概念 = 種差 + 鄰近的屬概念
比如在「人是會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 「人」是被定義概念, 它鄰近的屬概念就是「動物」, 而「會製造
生產工具的動物」則是種差, 它揭示了人的本質屬性.
由於種差可以不同, 因而對某個概念用屬加種差的方法做出的定義也可以是多樣的:
A. 以揭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性質為種差的, 就是性質定義.
例如: 「人是會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
B. 以揭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物件產生或形成情形為種差的, 就是發生定義.
例如: 「圓是由一定線段的一端點在平面上繞另一端不動點運動而形成的封閉曲線」
C. 以揭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物件與另一物件之間的關係, 或它與另一物件對第三者的關係為種差的,
就是關係定義.
例如: 「偶數就是能被二整除的數」
屬加種差的定義之侷限性
單獨概念和哲學範疇不適用或不能用這種方法下定義.
哲學範疇所反映的是一個外延最大的類, 沒有屬可言, 就不可能用屬加種差的方法來下定義.
單獨概念表示的是個體不是種, 沒有種差, 也不能通過這種方法下定義
其他下定義的方法
語詞定義: 對語詞含義說明
真實定義: 揭示物件本質屬性的真實定義
下定義的規則
A. 定義必須相應, 相稱
被定義概念的外延與定義概念的外延應當相同. 違反這個規則就會犯了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
B. 定義概念不得直接或間接包含被定義概念
這樣會導致同語反覆或迴圈定義的邏輯錯誤.
C. 定義一般不用否定句式
否定的定義只能表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物件不具有某種屬性, 不能告訴我們它具有什麼屬性. 這樣我
們無法通過定義去知道它的本質屬性.
D. 定義不能用隱喻之詞
隱喻總是不能確切地說出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屬性. 例如: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
最後再來說一下本章引用自《貞觀政要》的小故事
唐朝初年, 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徵當諫議大夫. 魏徵由於為人正直, 主持公道時得罪了一些人, 而遭到非議.
李世民派溫彥博去責備魏徵. 魏徵因此去見唐太宗說:「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 不要讓我做忠臣.」
李市民聽了很吃驚, 趕緊問:「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樣嗎?」
魏徵答道:「不一樣, 像古之稷, 皋陶, 就是良臣; 像龍逢, 比干就是忠臣. 良臣以國事為重, 公而忘私, 本身
享有美名, 君主獲得好的聲譽, 子子孫孫傳下去而國運無窮. 忠臣則不然, 只為個人打算, 君主
會因他落個昏庸的惡名, 甚至國亡家滅. 這便是忠臣與良臣的區別.」
魏徵通過為良臣與忠臣下定義, 揭示了它們的確切含義, 從而使論證深刻有力, 令李世民大為感動.
~~待續~~
- Jun 28 Tue 2016 22:14
智者的邏輯(三)--概念之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